close



【以下牽涉劇情,不喜勿進】
之所以喜歡這部小說是因為他的一些想法很創新
以施惠國為政治中心 共分為十三個行政區(但其中第十三個行政區已經在上一次的叛變行動中被毀滅)
每個行政區都負責不同的產業
像面積廣大但人口分散的第十一區位在平原地帶 出產各項農作物
第二區負責採石和訓練軍隊
第十區負責畜牧業 生產紡織品的第八區
樹木高聳入雲的第七區 則負責伐木與造紙
位在海濱的第四區 供應都城人民最新鮮的海味
匯聚許多工廠與技術人才的第三區 生產電子產品與軍火
最為富裕的第一區 則為都城琢磨製造珠寶等奢侈品
而男女主角則是來自離都城最遠的第十二區位 負責供應煤礦
同時也是所有行政區中最貧窮的一個



因為為了懲罰發動叛亂的各行政區
都城要求所有行政區每年都必須派出一對少年少女「貢品」到競技場參加「飢餓遊戲」(Hunger Game)
同時透過電視轉播播出「貢品」們的比賽過程
藉以打擊行政區的反抗意識
遊戲沒有任何規則 包括殺人也不受限制
而最後存活的貢品即為勝利者 勝利者可以以從此一生衣食無憂
所以每一年都會二十四位參賽者
而僅有一位會取得終身的最高榮譽



而貢品的挑選則是在每年會有一日抽籤日
抽出十二至十八歲的少年少女各一名作為比賽參加者貢品
十二歲就符合資格 第一年會有一個籤條進入大籤球裡
第二年有兩個 然後每一年即會增加一個
至到十八歲那年 籤球裡便有七個籤條
抽籤制度對窮人不利 因為可透過增加自己名字的籤條
來換取一人一年可領取的糧票
而窮人常會為了飽腹而出此下策
以致於可能未滿十八歲而大籤球內卻有數十張自己名字的籤條
而且抽籤有自願制度 符合資格的人可自願代替被抽中的人
這女主角就是因為自己最愛的小妹被抽中了貢品
她不捨而自願代替妹妹
和很倒楣被抽中的男主角一起參加第七十四屆的「飢餓遊戲」
然後最後以智取一起獲得勝利的故事



就這三本小說來講
第一部和第二部是我比較喜歡的
第三部就略顯黑暗沈悶了些
這次電影就只演到了第一部小說
在女主角凱妮絲角色的選擇上我覺得十分貼近
我對珍妮佛勞倫斯實在不熟
還以為她是第一次演戲
沒想到她還演了不少(我還看過她演X戰警:第一戰,但實在想不起來她是演哪個角色,還真的平凡到很難讓人印象深刻)
她長的不美 但很有靭性(這樣說還真不知是誇還是貶)
是挺符合小說裏的女主角的特質
比較讓我訝異的是飾演男主角比德的喬許哈契森
他出現第一幕是在廣場被抽中時
我看到他的第一個感覺是:怎麼這個男主角長的那麼矮又那麼醜?
後來亭妤才和我說他演了很多的電影
像地心冒險2他就有演(我沒看過所以不知道)
不過當後來他被送到了都城打扮後登場
我真真切切的體會到人要衣裝的感受
他整個人就這麼變帥了
而且他的演技更好
從一開始出場驚嚇失措的表情
到後來可以很健談的接受訪問
才知道原來選他當男主角是十分合宜的
而且他把書中比德的給我的印象是100%的呈現
這點對我來說
喬許哈契森的表現是更優於女主角的



我一直對書中都城人的奇異打扮也都很期待
這點 電影表現的是更強化了我對書中的想像
誇張的化妝與服飾 濃烈的色彩與很跳TONE的裝扮
的確是滿足了我的視覺觀感
其中我最好奇的是電影要怎麼呈現當他們著代表自己行政區的盛裝出場時的場面
因為小說裏男女主角第一次在都城亮相就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燃燒的女孩」這一詞就是因為她穿了經過特殊設計的禮服在這個場合出現而產生
結果在電影裏 那禮服還真有把那火的效果做出來
透過電影的表現
讓我對這場景有了更深的印象

但老實說 我不是很喜歡這個導演的運鏡方法
在一開始抽籤時、最後的打鬥時
看的出都是用手持攝影機的方式拍攝
所以鏡頭一直晃動的我很頭很暈
尤其是打鬥時
根本看不出來誰是誰
或許是要製造出很緊張的氣氛
但我只能覺得是一片混亂
是我不喜歡的拍攝方法



這部電影的編劇就是這本書的作者本人
所以在整個電影架構上是和小說原著十分貼近的
但是電影裏缺了很大的一塊:女主角內心的呈現
如果沒有看過小說的人
會真的以為女主角最後也愛上了男主角
而事實上不然
小說裏一直強調女主角只是為了迎合觀眾而配合演出悲劇愛人的劇碼
所以會知道其實從頭到尾女主角都只是演戲
這點在電影裏面看不出來
所以沒辦法了解書中比德最後知道女主角根本沒愛上他的心理受創痛苦
是我覺得可惜的部份
所以想看這部電影之前
我比較建議先看過小說會比較好
至少比較可以了解每個人內心深沈的一面

只是 導演
下一部電影可以不要再晃了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問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