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口湖鄉濕地>

最近的活動好像多了些
該補網誌是愈拖愈久了
先再把時間拉回到雙十假期吧~

10月11日我們去了東石漁人碼頭之後
先到北港吃小吃之後(這又可以再寫一篇)
我們就往口湖鄉去找湖口濕地和成龍濕地

雲林我本來就少來
北港、虎尾、斗六至少都還有聽過
但像什麼口湖鄉 我真的連聽都沒聽過
最後也是翻了一下旅遊書看到口湖鄉這裏有濕地
我還真不會想到要來這裏走走看看


<坐享美景>


<拾籃>

口湖為雲林濱海四個鎮中 地理位置最南的一鄉
境內多漁塭
臨海處因地層下陷、海水倒灌
往往形成水陸難分的濕地 景觀略顯空曠蒼涼
而這裏唯一比較具有觀光性質的是馬蹄蛤主題館
馬蹄蛤是台灣紅樹林的原生蜆仔
口湖鄉有全台唯一的養殖場
內設1.6公頃的魚塭及主題館
我們就看到有遊客在主題館內以蛤殼DIY做成藝術品
遊客還可以坐膠筏遊魚塭
真正體會什麼叫「摸蛤兼洗褲」的樂趣
但這濕地的蛤是不能吃的(可能是含沙較高)
只是光觀性質的
如果真的想要帶回家
另外有一區專門供觀光客稱重後帶回家烹煮...

關於馬蹄蛤:
號稱「全台灣最大蜆」的馬蹄蛤,學名為紅樹蜆(Geloina erosa),是台灣最大的原生種二枚貝,比起一般蜆類體型大了5~6倍,肉質豐厚鮮美,營養成分較文蛤、牡蠣及蜆豐富,尤其是蛤肉內的黑色生殖腺,含有大量荷爾蒙,對於女性養顏美容有益,同時也被稱為「黑色威爾剛」,深受男性歡迎。

家中從事養殖業的曾界崇先生,無意間挖到這種貝類,認為復育此種貝類具有經濟價值,可以替家鄉已經衰微的養殖業開拓另外一條生路,於是投入大量心血,研究養殖紅樹蜆的可能。曾先生在96年榮獲「十大經典神農獎」,是台灣唯一養殖馬蹄蛤的漁民。馬蹄蛤經池塭以人工養殖,約2~3年即可上市,由於馬蹄蛤成長快速,養殖管理容易且較少病變,前景看好。

曾界崇回收食用後的馬蹄蛤外殼製作成各種造型、彩繪精巧的手工藝品,提高附加價值,開創「馬蹄蛤」的第二春,也因為蛤貝工藝的開發,曾界崇獲得農委會漁業署專案補助,於馬蹄蛤養殖區興建「馬蹄蛤主題館」。



<伸展>


<摸蛤仔>


<姐弟情深>


<鞋>

後來我們再繼續尋找和湖口濕地和成龍濕地
但一個警員和我們說湖口濕地已經沒了
可以看的只剩成龍濕地
我們是沒差 只想看看濕地的感覺
但我們花了好些時間繞路 
看到了指標 但卻沒看到真的的濕地
後來在一個叫「成龍」的村落裏看到在穿蚵殼的阿伯和阿姨
我們就很隨興的停下車來和阿伯聊天
因為在這裏臨海 實在沒什麼農務可作
只好打打零工
用尼龍線將11個蚵殼穿孔後串起來
這樣一串只能賺1.6~1.7元
阿姨說反正在家裏也沒事
一天賺個150~200的多少補貼家用


<成龍村落>


<阿伯負責鑽孔>


<鑽孔中>


<阿姨負責綁線>


<一串串的成品>

這一串串的蚵殼就會再放回海裏繼續養殖蚵仔
收成後 取出蚵仔肉後
這殼再繼續回收鑽孔
一次復一次 很有環保概念的重覆使用


<劈柴>(這劈柴的阿伯還很驕傲的說他以打零工方式娶了三個媳婦,這媳婦不知是指他兒子的還是他自己老婆?)


<成龍濕地>

後來在剛才阿伯的指引下 我們終於看到了一大片的濕地
其實成龍濕地是1986年的韋恩颱風引發海水倒灌
300多公頃的農田變成水鄉澤國
十多年之後 卻成為水鳥的新樂園
所以當我們站在路邊拍遠到看不見的白鷺鷥時
有個經過的阿伯還說我們的時間不對
要早上天剛亮時就可以看到成片的鳥群
我想 如果有個火燒雲的天氣再搭上群飛的候鳥展翅而飛
那畫面一定讚到不行
想的比較容易啦
鏡頭不夠長 還是想想就好


<經過>


<獨椅>


<舟>

天氣實在沒太好
整個天空霧霧的
看來沒有夕陽可期待
所以我們決定往東到古坑華山去喝咖啡
在MEI家有看到一張不錯的海報
可以看片整個嘉南平原的夜景
但我們的運氣不好
能看到的 只有華山地區的幾盞燈火而已
不過我們也很悏意的坐在這高點喝咖啡休息
一整天下來
先到虎尾吃爌肉飯 再殺到東石漁人碼頭
再到北港老街吃小吃 然後再去口湖鄉
最後來到古坑
忽然覺得這一整天真的好充實
把雲林給走了一大半
一整個成就感湧上心頭

原本要再到斗六吃上回我們吃的魷魚嘴羹
結果很不幸的二家店都賣完了
最後是吃了斗南的米糕和排骨酥後才回土庫
第二天的雙十假期 
就這麼滿足的結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問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