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石刻之千手觀音>

我們大概3:30就離開了寶頂山石刻
接著便往車程只要半小時的北山石刻去看看
說真的
大陸景區的門票真的是誇張的貴
像寶頂山石刻一人就要135RMB
到了北山石刻
一個人又要90RMB
但如果同時買聯票的話就是175RMB
那時因為MEI請林師傅還拿了二本有關重慶景區的優惠套票
結果是寶頂山不適用 只適用北山
那時也沒搞清楚這優惠套票要怎麼用(本來以為是可以買一送一)
最後才知道是只有持有人可以免費 其他伙伴九折
我們在北山就只買了四張打了九折票
為了再省90元 害湯姆還又回去車上再把另一本給拿來
但算一算 還是直接買聯票比較便宜
光是這一天 門票一人就要快九百台幣
這就是參觀世界遺產所必須要付出的代價


<保留極為原始的北山石刻>

我們大概是四點進入北山石刻的
北山石刻和寶頂山的有很大的差異
寶頂山的佛像和規格都以"大"取勝
顏色也都極盡鮮豔之能事
看起來是有經過整修後的呈現
而北山就完全相反
幾乎是完整的保留當時的石刻作品
石刻的顏色就是石頭的原色
經過千年的時間消磨
不少佛像只留下了淺淺的輪廓
也為了保護這些石刻作品
園區還特別搭蓋了棚和柵欄
即使刮風下雨遊客也不會有影響
和寶頂山走在戶外的感覺也完全不同
只是多了這些人工的柵欄和棚
拍起來就覺得少了份自然
也因為光線較不足
拍起來也較辛苦些


<這是在入口石刻後的一個通道,有數百尊小佛像在牆上>


<這些佛像大小都很一致,只是佛像的臉部輸廓已經不明顯>


<這張左下角有管理員做對照比例,就可以知道這些石窟的佛像都不大,比較迷你>


<像這一石窟的佛像,頸部以上的佛像都看不清了,只剩下佛身。可能是被盜了>


<遊客們就沿著欄桿和步道前行>

或許北山的規模小
總之我們在北山停留的一小時中
只見到一群約五~八人的西方遊客
之後就沒再見到任何遊客了
這樣我們拍起來特別輕鬆
不用急著卡位
又不用擔心淋雨
所以也算拍的開心
只是在看了寶頂山之後
我們對北山的好奇與熱度就大大的降低了
拍到後來也不知要拍什麼
就借了敏倉的魚眼來隨意按快門


<魚眼下的千手觀音>


<這應該是釋迦矣尼佛>


<在我們之前和之後,都看不到任何遊客>




<連續幾個石窟都有數尊佛像,氣勢非凡>


<這是孔雀明王,這佛像就有上北尊了>


<這石窟也很完整、特別>


<完全沒人的北山石刻>

我們就走了這五百公尺長的北山佛灣
後來看到沒石窟 也看膩了之後就準備找出口離開
前後沒超過一小時
但後來由MEI那才知道
我們可能錯過了北山最重要的觀音像沒看到
呵...
我們真的玩的很隨興
沒看到也沒關係
只要我們自己玩的開心就好了


<我們在北山的合照/Photo by 德華/Olympus OMD-EM5>


<敏倉用5DII加魚眼拍的>


<湯姆用EM5加上魚眼,輕輕鬆鬆就完成了我們六個人的自拍合照>

我們大概五點多就離開了北山
因為回到重慶還得要開二個小時半的車
最怕的是今天是十一大假的最後一天
很怕回程的高速公路會塞車
不過我們在重慶的第一天就玩的很開心
雖然下雨
但能和好友們一起出遊拍照
雨再大也沒什麼會讓我們掃興的...

【To Be Continued...】


有關北山石刻百度如是說:

  北山,古名龍崗山,距大足縣城龍崗鎮北1.5公里,海拔545.5公尺。北山摩崖造像重點保護範圍面積7.62公頃,一般保護範圍面積21.82公頃,建設控制地帶面積28.15公頃。北山佛灣摩崖造像,開鑿於西元892~1162年(唐景福元年至南宋紹興)。造像崖面長約300公尺,高7~10公尺。龕窟密如蜂房,分為南、北兩段,通編為290號(1~100號為南段,101~290號為北段)。其中造像264龕窟,陰刻圖1幅,經幢8座。

  北山摩崖造像近萬尊,主要為世俗祈佛出資雕刻。造像題材51種,以佛教密宗為主,約占總數的二分之一以上。其次有三階教、淨土宗等。這些造像題材都是在當時民間極為流行的,是佛教世俗化的產物,異於中國前期石窟。北山造像以雕刻細膩、藝精技絕、精美典雅而著稱於世,展示了西元9世紀末至12世紀中頁(晚唐、五代、兩宋)中國民間佛教信仰及石窟藝術風格的發展、變化。

  西元9世紀末的晚唐造像題材有12種類型,以觀音及觀音、地藏合龕和阿彌陀佛脅侍觀音、地藏居多。造像端莊豐滿,氣質渾厚,衣紋細密,薄衣貼體,具有盛唐遺風。第5號毗沙門天王龕、第9號千手觀音龕、第10號釋迦牟尼佛龕、第51號三世佛龕、第52號阿彌陀佛龕等都是其代表作品。尤其是第245號觀無量壽佛經變相內容豐富,層次分明,刻“西方三聖”、“三品九生”、“未生怨”、“十六觀”及伎樂天人、樓臺亭閣等;人物造像539身,各種器物460餘件,保存了多方面的形象史料;在中國石窟同類題材造像中首屈一指。

  西元10世紀中葉的五代造像占北山造像的三分之一以上,是中國這一時期造像最多的地區,有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造像題材有18種,出現了藥師經變、陀羅尼經幢等新內容。其藝術特點是小巧玲瓏,體態多變,神情瀟灑,紋飾漸趨繁麗,呈現出由唐至宋的過渡風格。如第53號的佛、菩薩像,既有唐代雕刻的豐滿古樸,又具宋代造像的修長身軀。第273號的千手觀音及其侍者、第281號的東方藥師淨土變相等,薄衣貼體頗具唐風,儀容秀麗又似宋刻。

  西元10世紀後期至12世紀中葉的宋代造像題材廣泛,多達21種,尤以觀音最為突出,被譽為"中國觀音造像的陳列館"。這一時期的作品更加貼近生活,體現了宋代的審美情趣。造像具有人物個性鮮明,體態優美,比例勻稱,穿戴豔麗等特點。最具代表性的是建於西元1142~1146年間的第136號轉輪經藏窟。該窟造像以恬靜的面部刻劃反映其內心之寧靜,以玲瓏的衣冠顯其身份的高貴。以線造型,線面並重,富有中國民族特色。瓔珞蔽體,飄帶滿身,花簇珠串,玲瓏剔透,裝飾味濃;且多保存完好,宛如新刻,被公認為是“中國石窟藝術皇冠上的一顆明珠”。其它如第125號數珠手觀音、第113號和第133號水月觀音、第155號孔雀明王窟、第177號泗洲大聖龕、第180號十三觀音變相窟等都是這一時期的珍品。這些造像的形象、姿態、性格、神情以至衣褶、飾物等,皆耐人尋味;組合變化豐富,刻工精美,步步移,面面觀,出人意料的意境層出不窮。

  北山摩崖造像中,現存碑碣7通。其中,刻於西元895年的《韋君靖碑》,具有補唐史的重要價值;刻於西元1163~1189年間的《趙懿簡公神道碑》,系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蔡京所書,為書法藝術之珍品;二十二章《古文孝經碑》,則被史家們稱之為“寰宇間僅此一刻”。此外,還存有題刻、詩詞17件,造像記77件。對歷史地理、宗教信仰、石窟斷代分期、歷史人物等的研究皆具較高價值。

  北山佛灣的觀世音菩薩是大足石刻中最集中、最多、最精美的。人們敬仰觀音,視觀音為“美神”,因此,北山佛灣有“美神薈萃的藝術宮殿”之說。觀世音,是楚文的意譯,也譯做“觀自在”“光世音”,“觀世自在”等。《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記載。“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觀世音”,在唐代,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諱,常略去“世”字,簡稱“觀音”,這個稱謂一直沿用今天。據印度婆羅門教的古經記載,早在佛教尚未產生的西元前七世紀,天竺(今印度)已經有了“觀世音”,是對孿生小馬駒。它作為婆羅門教中的“善神”,象徵慈悲和善,神力宏大。西元前三世紀,佛教大乘教產生,便將婆羅門教中“善神”觀世音,正式吸收成為佛教中一位慈善菩薩,名稱“馬頭觀音”。西元元年前後,又將“馬頭觀音”改作男子身。佛教傳入中國後,隨著時代環境、風土人情、審美意識,以及信仰心理因素等原因,觀音逐漸演變為女性化,至宋代時基本定型。大足石刻中的觀音幾乎全是女性形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問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