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頂山石刻>

我們在 逛完十八梯之後
就依計劃前往大足
大足石刻位於重慶市大足縣境內
離重慶市中心約 82 公里
車程大概是二小時
我們到了大足大概是十一點半
就先請林師傅帶我們找餐廳吃飯
不然上到寶頂山
那餐廳的費用可能要多上一倍
第一次看到大足就覺得中國真是大
連這麼一個我之前也沒怎麼聽過的城市也都是路寬樓高
建設的十分現代
雖然硬體十分豪氣
但在人文素養來說
仍是很有進步空間
尤其是停車、調頭之隨心所欲
對第一次到大陸的湯姆來說是驚喜連連

在大足我們也花了點時間才找到餐廳
我們請餐廳以少塩、少辣、少油為主
點了滿滿的一大桌
來重慶吃第一餐的我們六個來說
真的是滿足極了
而且全部才花200元人民幣
更讓我們覺得經濟實惠



<我們點了不少菜,中間那個酸菜魚算是最貴的,一斤18元,我們點的這隻是2.8斤,也才51元,還點了滑肉湯、孜香排骨等多道菜,全部200RMB>


<我們在大足的午餐合照>

等我們吃飽喝足之後
就準備參觀今天的重頭戲 - 大足石刻
是中國四大石刻中的其中之一
四大石窟究竟是哪四大
這回也去GOOGLE了一下:

莫高窟:位於甘肅敦煌市東南的鳴沙山東麓。始建於十六國時期的前秦,經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擴建。
雲岡石窟:位於山西大同城西的武周山麓。建於北魏。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洛陽南郊伊河岸邊。始建於北魏,經東魏與西魏、北齊與北周、隋、唐、五代、北宋、明等歷代擴建。
大足石刻:位於重慶大足縣,是中國南方石窟的代表和頂尖之作,內容為釋、儒、道三教合一。始建於唐代,經五代、宋、明、清、等歷代擴建。


大足石刻雖然有「北敦煌,南大足」之說
但論名氣大足石刻便遠不及敦煌石窟
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 1999 年把大足石刻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才慢慢有更多的人認識它
大足石刻群共包括石刻造像70多處,總計10萬餘尊,其中以寶頂山、北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五處最為著名和集中
這五處石劇中
只有寶頂和北山石刻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而較有名
在我們時間所限下
所以就只打算參觀這二處的石窟
而這天可能是因為是大陸十一長假的最後一天
大部份的人都準備回去工作了
再加上又是下雨
所以感覺上人不是很多
也好在人不是很多
所以我們還可以拍我們想拍的
即使有團體在前面
稍微等一下也就可以淨空
只是下雨讓我們不太方便而已


<我們要走到入口處,空曠的廣場沒什麼人,感覺很舒服>

因為我們先到寶頂山石刻
這石刻是大足石刻最大和保存得最好的石刻
大多數旅行團的行程便只限於寶頂山
寶頂山石刻又叫寶頂山摩崖造像
主要分為大佛灣和小佛灣兩部分
其中大佛灣一段形似"U"字形的山灣
崖面長約500公尺 高約8-25公尺
造像刻于東、南、北三面崖壁上
沿參觀路線所見 處處是大小不一的彩繪雕像
造像形象多變 神態栩栩如生
這些佛像構思新奇 雕刻技藝嫻熟 世俗色彩濃郁
內容多屬佛經故事
主要造
像有"護法神像""六道輪回""廣大寶樓閣""華嚴三聖像""千手觀音""釋迦涅般聖跡圖""父母恩重經變像""地獄變像""圓覺道""牧牛道場"


<進入後第一個看到的石刻>


<佛經石刻>





<圓覺洞這個石窟給我印象最深,但裏面實在太暗,5DII的ISO都開到了6400還拍不太起來呢!>


<這些佛像的姿態都很自在優美>


<那衣服的皺折表現出了如絲如綢的輕柔,很難想像是用石頭刻出來的>



<
華嚴三聖像>


<另個角度的華嚴三聖像>

華嚴三聖像高7公尺、肩寬2.9釞尺、胸厚1.4公尺。頭頂崖簷,腳踏蓮台,袈裟皺褶如刀斧劈出,舒展自如。高大的聖像體朝前傾,氣勢莊嚴。

居中的毗盧舍那佛螺髻金身,頂現毫光,左手結印,右手平伸。"毗盧舍那"為梵文音譯。意譯為" 光明普照""大日"。密宗認為,"毗盧舍那""大日如來"(摩河毗盧舍那),身上可以具現上天下地的一切,是理智不二的法身佛,為密宗崇尊的主要偶像。佛教認為,佛有法身、應身、報身三種身。一般指法身佛為毗盧舍那佛,應身佛為釋迦牟尼佛,報身佛為盧舍那佛。法身相對生身而言。釋迦由生到死是生身。 死後生身雖不存在,但其功德和法性是永恆的,他悟得的真理,傳播的言教,即法是永存的。由於有法才有佛存在,所以佛以法為身,稱為法身。

毗盧舍那佛左側的普賢頭戴五佛寶冠,手捧舍利寶塔。右側的文殊亦頭戴花冠,左手掌中托七重寶塔,右手扶塔身。值得注意的是,此塔雖高1.8公尺,重約千斤,卻歷千年不墜。這是由於藝術大師們利用菩薩袈裟,把一幅大衣襟搭在右臂的手腕上斜著下垂,與膝部相接,使塔的重力經袈裟落傳到腳下的基座上,而不是全憑懸空的手掌承受的緣故。如此巧妙地處理,無疑是古代大師成功地把建築力學運用於藝術創作中的典 範。



<左為文殊菩薩,右為
毗盧舍那佛>


<六導輪迴圖>

六道輪迴圖位於宋代作品。此摩崖造像,頂部為平頂,頂高7.80公尺,像寬4.8公尺。龕中刻有一個直徑為2.7公尺的圓形巨輪,名六趣輪。按照佛教的說法,此輪是載人於三界六道中生死運轉的車輪。輪外刻轉輪聖王,頭頂三世佛,面目醜怪,蓬頭獠牙,腳踏鼇頭,口銜輪沿,雙臂環抱巨輪,以此表示人生之不可逆轉。


<這個半身的寶頂臥佛長約31公尺>

























<這個最好笑,刻石刻的人沒見過老虎,但接到命令要刻隻虎,只見過熊貓的他就刻成這副這個樣子>






<德華站在下面,這樣就可以看的出來這石窟有多大了>


<這是最下層的石刻,也是最大的一面,剛好有個女子打著傘站在前面,更顯得她的渺小>


<剛好都沒人,我運氣還真不錯>


<這時德華不知跑哪去了,沒合照到>


這石窟就只有500公尺長
比起我去印度看的阿姜塔和艾羅拉石窟來說
是真的迷你很多
但拍到後來我也不知在拍什麼
就完全只是機械的按快門而已
就算當成一種回憶紀錄吧!
比較可惜的是這裏本來有一個中國之最的仟手觀音(有1007隻手)
但因為一直在維護中所以沒看到
不然我想寶頂山會更加有看頭吧!

我們一點半進來 在這也停了二個小時
之後便離開再繼續前往參觀另一個世界遺產 -
北山石刻


【To Be Continued..】


寶頂山石刻表現出有異於中國前期石窟多方面的特點,GOOGLE這麼說:
1、寶頂山石刻是中國罕見的大型佛教密宗石窟道場。大佛灣是為廣大世俗眾生進行說教的外道場,小佛灣是信徒受戒、修行的內院,體系完備而有特色。在石窟的顯著部位,圖文並茂地刻有號稱"唐瑜伽部主總持王"柳本尊的行化事跡圖,並在二十多處造像的主尊位置刻柳本尊、趙智鳳"即身成佛"的形象。
2、寶頂山石刻的表現形式在石窟藝術中獨樹一幟。大佛灣數千尊造像題材不重複,龕窟間既有教義上的內在聯系,又有形式上的相互銜接,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其內容始之以六趣唯心,終之以柳本尊正覺成佛。其間有教有理,有行有果,形成系統。經變相對應配刻經文、偈語、頌詞等,圖文並茂,且與藏經有異,是歷代藏經未收入的藏外佛教石刻文獻,對佛教典籍的研究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3、造像注重闡述哲理,把佛教的基本教義與中國儒家的倫理、理學的心性及道教的學說融為一體,兼收博采,顯示了中國宋代佛學思想的特色。
4、寶頂山石刻是中國石窟藝術民族化、生活化的典範。造像內容和表手法都力求生活化。如父母恩重經變相通過求子、懷胎、臨產,以及養育子女的過程,形象生 動,感人肺腑。牧牛圖長達30余米,刻出林泉山澗,雲霧繚繞,其間穿插"十牛、十牧",抒情詩般地再現了牧牛生活。又如橫笛獨奏的"吹笛女",充滿內心喜悅的"養雞女",酒後昏亂的"父子不識"、"夫妻不識"、"兄弟不識"、"姐妹不識"的"醉酒圖"等等,無不活靈活現。雕刻大師們體驗生活之精微,再現生活之準確,令人嘆服。
5、寶頂山石刻是石窟藝術的集大成之作,在諸方面都有創造性的發展。造像以能懾服人心為其創作原則,藉以激發信眾對佛法的虔誠。造像、裝飾、佈局、排水、採光、支撐、透視等,都十分注重形 式美和意境美。如千手觀音1007只手屈伸離合、參差錯落,有如流光閃爍的孔雀開屏。這不但是中國千手觀音之最,也是世界佛教藝術中一大奇觀。釋迦涅般像,又稱臥佛,全長31米,只露半身,其構圖有"意到筆伏,畫外之畫"之妙,給人以藏而不露的美感。這是中國山水畫於有限中見無限這一傳統美學思想的成功 運用。地獄變相龕刻陰森恐怖的十八層地獄;牛頭馬面猙獰強悍,受罪人呼天號地;尖刀、鋸解、油鍋、寒冰、沸湯諸般酷刑慘不忍睹,令人觸目驚心。圓覺洞內的 數十尊造像刻工精細,衣衫如絲似綢,台座酷似木雕。洞口上方開一天窗採光,光線直射窟心,使洞內明暗相映,神秘莫測。高大的華嚴三聖像依崖屹立,身向前 傾,成功地避免了透視變形,袈裟縐褶舒展,披肩持肘,直至腳下,支撐手臂,使文殊手中所托數百斤重的石塔歷千年而不下墮。九龍浴太子圖利用崖上的自然山泉,於岩壁上方刻九龍,導泉水至中央龍口而出,讓涓涓清泉長年不斷地洗滌著釋迦太子,給造像平添了一派生機,堪稱因地制宜的典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問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